文章來來源:微信公眾號, 深規院設計所
福田是深圳的中心城區,是按照最高標準、匯聚全市之力精心打造的城市中心,已成為深圳行政、金融、文化、商貿和國際交往中心,是改革開放光輝歷程的見證者、參與者、共享者和受益者。早在1986年,福田的空間格局已在"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中基本奠定,在后來相當一段時間里成為研究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建設的樣本城區。我們有幸站在特區建設發展四十年的基礎上,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響應深圳建設"雙范"城市的目標定位、深港協同發展打造深港緊密發展圈、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賦予福田新的發展機遇,嘗試對全域78.8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間進行頂層設計、整體統籌,引導未來福田"再進化".
站在2020,謀劃福田未來…今天的福田常住人口超過160萬人,中心都會功能發展完善。上一版針對福田開展的整體規劃已是20年前的"福田分區規劃".二十年間,福田區迅速進入"增量發展"階段,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處處城市功能載體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形成了高密度高度建成的城市形態。福田也從"增量發展"迅速邁進"內涵發展"階段。
在深圳被賦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的目標定位下,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香港成立"北部都會區"與深圳協同打造深港緊密互動圈、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新發展機遇背景下,作為改革開放"國門"的福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未來的城市發展方向該何去何從?
我們應對新時代的需求特征,在項目開展前期以"走讀+數讀+傾聽+研討"結合的方式,通過體驗福田、大數據解讀、公眾調查分析、專家訪談等多種途徑,對福田的自然資源、城市建設和人群活動進行觀察和調研:發現福田與南山、羅湖乃至國內其它中心城區存在明顯不同,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城區與自然的關系緊密、職住人口分布均衡,具有清晰的空間結構和體系;同時城市空間呈現獨特的多樣性和多元性:包含CBD、園區、老舊工業區、城中村、特色居住區等多元空間類型,舒與密、寬與窄、高與低、規整與有機共同構成差異化的空間體驗。
項目團隊通過集中4周調研,走訪福田17個片區、15個公園、2條河流及沿線地區、5個城中村、19條街道等城市空間,期間拍攝收集素材整理成此短片。
從問題識別入手,我們通過實地走讀調研感知城市空間,運用多元大數據解讀城市特征與活力,開展公眾調查傾聽市民對城市發展的心聲,組織專家咨詢凝聚共識,對亟需提升改善的城市問題等諸多方面議題進行了精準細致的梳理,成為本次整體城市設計的重要基石。我們發現在對標世界一流的成熟中心城區時,福田在出行體驗、文化認同、社區生活、城市景觀等方面存在提升的空間,主要集中在七個方面:
一、空間孤島:被主干道和高快速路縱橫分割的城市空間孤島急需打破,片區連接方式需更立體多元化;
二、公園與水岸:福田優質的公園與水岸資源應更加方便公眾親近體驗;
三、城市活力:城市公共空間的活力需要更深層次激發喚醒;
四、人文資源:轄區內的歷史人文資源仍需深層次的進行挖掘;
五、軌道建設:軌道交通帶來的城市活力層次仍需升級放大,最后500m出行體驗欠佳;
六、城市景觀:自然山水與現代化樓宇相結合的景觀體驗還可深度發掘;
七、城市多樣性:需要加強對城市面貌多樣性的保護、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風貌。
空間資源再挖掘
我們對核心任務的理解是在存量中心城區基礎上引領城市品質與特色的系統性持續升級。區別于過去指導空間拓展、體系建構型的總體城市設計,我們更關注城市里山海都市體驗、人性化公共場所、特色場所和文化個性方面的深度營造。我們運用新的資源觀與價值觀重新審視既有的公園、河流、社區、商務區、科創區、交通和建設潛力與機會空間,對其進行深入挖掘,作為未來福田城市建設的重要發力點。
城市建設運營邏輯再迭代
福田比國內其它城市更早的進入"以存量為主"的發展階段。在新階段,我們改變城市建設的底層邏輯,從"宏大敘事、外延擴張、效率優先"轉化為"品質宜居、內涵提升、細節營造", 更強調以人為本,更重視人居環境和城市活力的提升,從"1.0的城市規劃"邁向"2.0的城市設計".
我們心中的福田未來有更多慢生活體驗,可探尋城市不同特色的漫游空間;更多細節與驚喜,增添值得細細品味的精彩之處;更有福田生活味道,讓公園與水岸成為生活的日常體驗;更能吸引年輕人,讓國際性文化元素與多元活力成為福田名片;更有風貌識別性,營造不一樣的明信片般都市景觀。
本次整體城市設計系統性的應對問題與挑戰,提出"未來福田,都市進化"的主題、打造"大灣區中央活力區"的目標愿景,從"未來經濟、未來生活、未來空間、未來交通、未來生態"五個方面實踐示范未來城市新標準,聚焦"編織、聚合、激活、植入、點亮"等五項城市設計策略重塑福田的未來形態。
01、" 編織 "一張都市生態游憩網
重塑山海自然水岸與居民日常生活的連接,塑造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美麗中心區典范
福田山、海、河、湖等自然要素資源齊備,城綠鑲嵌的空間格局本底鮮明。我們進一步強化都市與自然協同發展的綠色格局,在北片區塘朗山打造與社區生活更親近融合的山脊公園帶;南片區深圳灣-深圳河沿線我們富有前瞻性地提出"深圳河深港綠灘"行動,迎接深港更緊密創新交往時刻的到,全面激活深圳河沿線臨界空間;由北至南打造五條與居民公共文化生活相融合的山海生態通廊。讓福田的自然山體、公園水岸更容易到達,更具有活力與吸引力,重塑山海自然水岸與居民日常生活的連接。
02、" 聚合 "福田人本生活圈
提升福田公園、地鐵站等公共設施的凝聚力,營造國際一流的福田特色人居環境
福田區擁有119個城市公園,全區綠化覆蓋率高達43%,擁有全市最密的軌道站線和站點分布,多項指標具有全國乃至世界領先性。但我們通過大數據及公眾意向調查發現,福田僅有34.1%的居民步行五分鐘內可達公園;34.3%的居民步行五分鐘可達軌道站點;超過66%的居民區使用城市公園的頻率低于每月2次;公眾對軌道站點最后500m的體驗反饋多為不佳。
現階段,福田從追求"數量優勢"邁向"質量優勢".我們通過增加慢行生活街道連接公園與生活區、對現有的大型公園邊界進行活化,植入活力場所、增補小型城市公園和街道公園、對防護綠地進行改造等策略來提升公共空間品質與體驗,打造福田特色"公園鄰里生活圈";同時圍繞"站點+步行"公共出行方式建立軌道與周邊片區聯動,提升軌道站點周邊環境,打造成為片區交往中心,形成"軌道站點出行圈".
03、" 激活 "主題活力街區
重塑可體驗的活力街道街區,營造可漫游樂交往的街道生活
我們以城市紅線寬度小于40m的城市道路為基礎,對深南大道以北的福田街區進行活力的植入與填補,對深南大道以南福田的街巷空間進行梳理和品質提升。設計遴選了九個條件適宜、初具深圳特色的街坊打造主題活力街區,對每個街區分別進行城市設計引導,呈現多樣化的主題和混合業態的方式。
04、" 植入 "文化生活新空間
營造更多選擇的公共生活體驗,培育更多元國際化的人文氛圍。
我們對福田城區的各類空間要素及興趣點進行深入挖掘。通過串聯特色文化場所、街道和街區,建立跨街坊的聯系,高效利用地下樞紐成為公共交往空間,新增公共建筑與公共藝術的展示地,打造了九條可以漫游的"半日游環",增強城區內部的可體驗性。
05、" 點亮 "山海水韻都市新形象
重塑個體與都市的感官聯系,營造不一樣的現代中心城區魅力。
我們通過公眾意向調查,發現公眾對福田有著深刻印象的城市景觀主要為中心區及中軸線、市民中心建筑、平安金融中心等人造景觀,城區缺乏人本尺度、與自然高度融合的景觀體驗。未來我們希望將福田豐富自然的生態元素與現代都市疊加形成不同的美景,營造全景+灣景+河景+街景的公共景觀節點,豐富福田都市景觀的維度。
再聚共識,設計伴隨,行動傳導
面向實施,我們通過將整體城市設計空間營造策略進行分解,策劃了"一軸三片四帶及六類生活圈"的行動計劃,形成了五類六十九項產品化的關聯行動項目。
設計成果為城市未來發展的引擎片區,包括中心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蜜湖金融中心、環中心公園片區等空間改造和品質提升的提供了了整體框架和給予設計指引;在微觀層面對福田人本尺度的精細化營城項目,包括城市街道品質提升、中心區活力提升、公園城區建設發展、山海生態通廊聯通、國際化街區建設等精細化空間營造項目提供探索路徑。
結語
在新的時間節點,福田區整體城市設計嘗試透析福田的"社會-空間"關系,評估現狀、發現問題、反思檢討,遵循城市迭代進化的理念,對過去和未來提出新的思考。設計成果作為福田未來城市建設的總綱領,從頂層設計引導"福田再進化".
在"城市化的下半場",我們以新的資源和價值觀,改變城市營建的底層邏輯,從樓宇經濟到活力經濟、從效率優先到宜人優先、從大刀廓斧到繡花功夫,在現狀城區基礎上引領城市品質與特色持續發展,為高密人口的宜居城市建設貢獻了"福田樣本".
項目名稱:深圳市福田區整體城市設計
項目規模:78.8平方公里
項目時間:2018年-2020年
項目類型:總體城市設計、數字化城市診斷
業主單位: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福田管理局
項目指導:單樑,擔任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城市設計總監
團隊人員:劉浩 陳書謙 曹嘉菁 沈詩萌 陳嘉玲 陳小雨 王瀚宇 楊鵬舉 唐振雄
合作團隊:荷蘭KCAP建筑與規劃事務所
圖文編排:udr品牌團隊
文章撰寫:深規院設計所,曹嘉菁;深規院設計所,沈詩萌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微信文章圖文全文



專題PPT,交流社群

數據教程,交流社群

僅限規劃管理工作人員加入
小編工具:無版權免費可商用圖片搜索 | 規劃行業搜索聚合 |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 13132097@qq.com:規劃頭條 » 深圳市福田區整體城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