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社區體育公園平災結合的彈性健康空間,應從安全性、速達性、識別性、復合性四方面原則出發優化設計:
(1)在保障場地設施的防護安全基礎上,充分應用植物的緩沖、隔離、凈化效用,保證健身環境的衛生安全,并結合高大喬木、芳香類植物的應用與色彩設計提供安全感與心理療愈。
(2)除應布局均衡,還需保障公園出入口的通達與空間的導向感,與疏散道路連接便利;同時可參考日本經驗、將社區體育公園與中小學進行一體化配置。
(3)強化園林樹木的標志性,保證健身設施可視性、發揮其識別性,通過日常使用強化人們的環境認知印象、從而能高效引導應急自發趨向心理與行為。
(4)結合多功能開敞健身場地、草坪,預留臨時醫療救助空間、隔離站點、衛生隔離用地的空間,為搭建供給、消防、臨時停留、指揮管理設施提供場地,為室內外空間的功能轉換提供便利。
應用平災結合的彈性化設計策略,可從社區以社區體育公園為代表的綠色空間營建切入,為應對轉型期城市發展的規劃實踐提供“針灸式”改造、多元共治的創新方向,應對突發事件與非常時期,為營建健康社區、健康城市提供關鍵助力。
社區體育公園協同治理策略:
社區體育公園建成后管理水平同樣深刻影響該社區空間的品質與彈性應用效率。明確公園空間管理機制的同時,在納入運營管理主體、居民與第三方(非運營管理主體的政府或企業方)的多方協同干預下,有助于提高管理規范化程度、增強社區體育公園的綜合社會效益,從綜合治理著手實現可持續的空間彈性營建。具體而言:
(1)推廣“共用共管”的社區治理模式,積極發揮社區居民或民間團體在社區體育公園管理使用過程中的作用,共同參與社區體育公園的運營管理中;
(2)推進政府職能從“運動員”向“輔導員”轉變,在社區體育公園運營中將資源下沉、權力下放、人力下移、資金下投,支持社區居民自治,引導社區居民共同制定社區體育公園自治公園;
(3)培育群眾文化組織,建立健身輔導站,鼓勵愛好體育運動的志愿者擔任社區體育指導員;
(4)多元運營,市場參與,探索差異化的運營模式,接受社會資本捐贈、提供高品質服務,還可運用競爭擇優機制、選定專業化的社會組織或企業運營;
(5)以建立長效機制為目標,建立社區體育公園日常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與管理責任制,加強對社區體育公園運營設施的管理維護。
從社區體育公園的空間營建與治理反推至整體健康社區空間層面,開敞空間多元改造策略、彈性化設計策略、建成后協同治理策略的應用,為健康社區空間彈性營建提供實踐指導。
節選自:疫情下健康社區空間彈性營建探析--基于社區體育公園,唐曉璇,南粵規劃

專題PPT,交流社群

數據教程,交流社群

僅限規劃管理工作人員加入
小編工具:無版權免費可商用圖片搜索 | 規劃行業搜索聚合 |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 13132097@qq.com:規劃頭條 » 社區體育公園彈性化設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