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吳志強院士2021年10月16日主題報告整理?!疤歼_峰、碳中和與國土空間治理”研討會暨2021中國土地經濟學年會、2021年江蘇科技論壇分論壇。
長期以來始終堅持在綠色生態領域的研究,早在上海世博會期間,舉辦全球屋頂綠化大會,集聚并展示了大量綠色技術。
在全球碳中和時代,各國都要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應有的貢獻。2006年聯合國大會上,瑞典宣布將成為全球第一個country beyond oil 。
而國家想要不用石油,城市就要先實現這一目標。因此,我們組織了瑞典三所大學以及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六所學校學生共同探討“城市如何超越石油”。
“碳中和”雄心下,瑞典通過國家立法設定2045年達到碳中和,大部分國家通過政策承諾或政策立法手段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明確宣布3060兩大目標。
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是中國對世界的承諾,也是必然要達到的目標。
碳達峰但不是一條兩點之間的簡單直線,而是精準的曲線選擇,這是中國特色、地方特點、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選擇一條綠色的、智慧的、創新的發展路徑,是出給各個城市的、考驗城市文明高度的智慧考題。
回顧中國人均碳排的變化,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從1960年的1。2噸/人·年到2016年的7。2噸/人·年,增加到6倍。人均碳排放量增長1960——1964年,1979——1983年,1996——2000年,2012——2016年分別經歷了幾波周期性下降。
全球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隨著城鎮化的人越多,人均碳排也在升高。如果將全球國家劃分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類,同樣的城鎮化率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數據要遠高于發達國家,而中國碳排數據更加突出。
中國到底哪里在碳排?
如果分別從2010、2015、2020年三個斷面來看,碳排放密度與中國城市極其相關。
總體來看,城市市民碳排放量大體相同,造成差異的就在于第三產業不同的布局配置。
碳中和發展不是“短跑運動”,需要精準方案、需要數字測試、需要不懈努力。
需要依托智能技術,對家園、城市、區域、國家不同層面進行智能治理的長效維護,呵護地球生命。
近期,基于CBDB城市大數據庫對各個城市進行了精準的預測。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城市新區規劃設計優化技術”中,架構全球城市綠色設計智能平臺。
(1)實時計算設計方案的碳排、碳匯平衡,科學輔助碳中和城市設計布局優化。
(2)從國家層面、片區層面、項目層面的碳排和碳匯進行平衡和跟蹤。
(3)在平臺上調整建筑形態、建筑層數、建筑類型都可以實時計算碳排、碳匯。
結語
碳中和發展要在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同時,在新時代生態文明背景下,以科技動力策源,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智能碳中和道路。
站在2021年,面向2030年,我們需要快速精準找到碳中和的發展曲線,展現中國的能力和實力,完成歷史使命,作出中國人作出對世界的貢獻。



專題PPT,交流社群

數據教程,交流社群

僅限規劃管理工作人員加入
小編工具:無版權免費可商用圖片搜索 | 規劃行業搜索聚合 |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 13132097@qq.com:規劃頭條 » 吳志強:中國的碳中和道路不是直線而是曲線